-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豫升掌上英语App下载
学历是一个尺度
如果你曾有“一些看起来不错的事情与你错过,原因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没机会’、‘够不到那个门槛’”的类似经历的话……那大概就能同样体会和理解“学历”的意义和决定性。
现今社会对人的评价尺度如此多元,所以可能会发生:
1)你当初学生时代看不起的那位考试成绩比你差、有点坏坏的女生,后来机缘巧合过上了“主要靠脸吃饭”的生活,成为红遍全国的娱乐明星,光鲜靓丽;
2)你以前嘲笑的“独来独往”、“不合群”的学霸,后来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学者,在科研战线上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
3)你已经想不起名字的班上的某位同学,毕业后从政或者从商,生活忙碌而富足,有了自己的天地和事业。
但在“百家争鸣”式的出彩方式背后,有一些具备更普遍的范围、更简易的操作、更高效的运行、更低廉的维护成本等优点,而成为维系这个社会乃至国家筛选、区分人的主要的“评价尺度”和“评价体系”,支撑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
你可以把“它们”称为“主流”、“体制”。
这些“尺度”和“体系”的存在,不一定是无趣、冗杂的,也有可能是有趣、精明的——“有趣”、“精明”≠“好的”
HR可能少有时间听你瞎比比“大学期间做了什么实习”、“搞了什么兼职”,她每天看人看简历看得头都要炸了,所以有时候直接划了“硕士及以上学历”这条线,不过线?那就再见了。
如果你是一个确有能力的本科生,不满足学历条件,要“破格”硬上,自然会比正常跨进门槛的要费力些——学历的敲门砖作用也在于此了,之前说的“主流评价体系”,它们设好的门槛就这那里。
熟知某“场”某些规则的朋友可能知道,若在某年龄段升迁到某个节点上,非常决定前途走向,而学历将有可能成为一条“yes or
no”的线,如果因此被卡掉,极有可能会造成终生的失之交臂——大家都是“博士”,你是“硕士”,同等条件下你可能就直接“再见”了。
某些机会,从不等待,过了不再。
说回来,学历其实和身高、外貌一样,划定了人一定的层次和圈子,是衡量人的其中一个尺度,而这个尺度在目前来看,是迅速评价、筛选人才的一种主流尺度——我个人称为硬指标。
与之相对的是“软指标”:“脾气好”、“读书多”、“性格好”、“会做人”等等,那些东西也可以成为评价筛选人的指标,而且我知道很多看了几十斤成功学书籍的朋友特别看重软指标,比如“面试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个纸片要飞扑上去捡起来扔到垃圾筐里证明这个人细心有前途”等等。
你说你有,你说你比别人强,有可能,但对方不会立即知道,我也不知道,很难直接判断——“软指标”的弊端在于,需要一定的时间、机会和途径来辨认、证明其有无和高低,并且浮动性太大了。
但是现实中,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完全不会给你展示自己具备“软指标”的可能。
硬指标不同,如无大意外,符合硬指标,就是符合,别人抢不走,你丢不掉。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哈佛大学也有草包,三本大学也有金子”这种简单的辩证看问题的道理吗?
不管你现在成功或者失败,除非发生核战争等变故,否则,看一个人,高学历就是高学历,名校出身就是名校出身,博士就是博士,长得漂亮就是漂亮——这些硬指标,实实在在,迅速判断,看得见,摸得着。
所以,学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主流评价、筛选体系中,在一些故意设好学历门槛的机会面前,有多大可能砸开大门展现自己、脱颖而出。
决定了你在以付出脑力、需要智力为主要条件和内容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能有什么样的圈子、拥有多少资源、上限在哪。
尽管把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硬指标有时候看起来并不讲理,但目前而言恰恰是一种高效、精明的系统,让喜欢遵守规则者和天生逆流而行者,都能在社会上各得其所。
也许有一天,会出现一种更为高效、全面的体系和标准,让我们去评价和遴选人才,并且一桩“看走眼”都不会出现,那我相信“唯学历论”会失去它的地位和土壤,这并非没有可能。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