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豫升掌上英语App下载
论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的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的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灵魂,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
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
——周国平《直面苦难》
生活的苦和罪往往就是自己吃,自己受,对外界没什么影响。生活的苦,人们在痛苦的同时,会感觉这个苦是真的“有意义”,比如『我是在磨练自己的心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尽管最后往往是心志没有见怎么磨练,大任也始终没有降下来,但是自己吃的苦依然能够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从而获得某些满足感。
吃学习的苦就不同了,因为学习是有客观的评判标准的,做为学生,那就是考试分数,进了职场,那就是业绩。考卷不会因为一个人每天都在熬夜看书而主动降低难度,客户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很努力就哭着闹着找他签约。一旦有了一个外在的评判标准,人们就有了新的顾虑:
如果自己始终不努力,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只要自己一振作,就什么都好了,可以轻松的达到标准;而如果自己努力过了还是如此,那岂不是连这个借口都没有了?这无疑是对自信的毁灭性打击。无论身份地位高低,人其实都是有自尊需求的,不同的只是满足的方法。在心理经济学里面,这种行为叫做“拒绝信息更新”,因为信息更新会带来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证明这个人变好了,一种是证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如果一个人足够的风险规避,并且自己的自信已经处在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是虚假的),他也会有意识的拒绝让自己接触到新的信息更新,以维持目前的状态。
并且,如果自己的努力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自己会感觉到“损失”或者说“白努力了”,17年的经济诺奖塞勒提出的“损失规避”,也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生活的苦因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每一份苦都不是白吃的,都可以很容易的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从而不会有损失;而学习和工作则会有产生挫败感的风险,那么如果一个人是损失规避的,他就很可能避免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多的投入从而预先防止这种挫败感。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舒适区的问题。生活虽然苦,但是是自己的舒适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苦,以及这种苦给自己带来的很多“意义”,但是学习的苦是未知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所面临的未知。每天扛着麻袋走十公里路是很苦,但是这种苦今天如此,明天依旧如此,我今天就可以预见到一个月,一年之后的生活;每天都要学习也很苦,但是这会让自己陷入到巨大的未知中来。
这一点,甚至于和人的教育程度无关。其中不乏名校的硕士和博士每天都在“被劝退”和“坚持”之间徘徊。如果自己有信仰,那么其实并不存在徘徊的问题,而徘徊了,说明自己在权衡——坚持下去,得到了的大概率是稳定的但是不那么吸引人的生活;但是劝退之后要重新学习,就要面临巨大的未知和挑战。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了稳定的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卷入进学习和未知的前途中。
人生的函数,就是一个一个的局部最优点组成的;当人们处在一个小极值的时候,会发现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负反馈。唯有真的猛士,敢于进行极点之间的跳跃走上巅峰。
吃读书的苦,可以离梦想更进一步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在此之前,他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调进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他回忆自己的高考时说:“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我听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我带着一包煮熟的鸡蛋,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进了电影学院,我发现同学大多是电影或艺术世家子弟,像我这种从外地来的很仰视他们。我不觉得电影学院是我能进的学院,我觉得它更像一个贵族学校。”
在当时的环境下,当一个工人相当于是”铁饭碗“,人人都羡慕,不愁吃不愁穿,他完全不需要吃这个苦,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可这是张艺谋想要的生活吗?
不是。
张艺谋喜欢摄影,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摄影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当工人是永远无法实现摄影梦的。而这个时候,上天给了一个机会,高考。
即便前方的路会艰难,但也要试一试,这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条路。如果张艺谋当时不读书,不参加高考,而是当个工人,也许今天他会成为某个工厂的管理者,但在中国电影事业上,也少了一个好导演。
如果把梦想看作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那高考是实现梦想的一个媒介。很多人觉得为了高考,前面要吃太多的苦,大小考试测验,每天要5点起床,上早自习,上补习班,值得吗?
值得。
因为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高考是实现梦想的一个敲门砖,如果没有这个砖头,所谓的人脉,视野都不会存在,就不要说实现梦想,改变世界这样的想法了,你甚至连自由选择工作、伴侣的资格都没有。
年少读书时,我们觉得上学真苦,可真进入到社会,发现读书的苦是这辈子最轻的苦,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学习,其他什么苦都不用吃。而进入到社会,职场上的苦,家庭的苦都涌上来,不吃也得吃,躲不掉。
马云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演讲中提到:“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光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苦都要吃,但我们可以选择吃学习的苦还是选择生活的苦。
做什么样的选择,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上。父母是后盾,老师是拐杖,朋友是参照物,而你是主人公。
10年,20年之后,你30岁,40岁甚至白发苍苍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做的每个选择,你至少不会说:“我就是没吃读书的苦,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
想了解更多专升本咨讯,请关注豫升专升本微信公众号hnyfzsb